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03    次浏览
曾纡,文豪曾巩之姪。曾纡的父亲曾布是王安石等新党中人物,曾当过宰相,权倾一时,曾纡善书,同时汪藻说他“篆隶行草,沉着痛快,得古人用笔意。江南大榜、丰碑率公为之。”此件《过访帖》北宋纸本,行草书十行,为曾纡存世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1727曾纡(1073-1135)过访帖镜心 水墨纸本32.5 × 45cm著录:1. 徐邦达编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第22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2. 张珩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壹),第39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出版:《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第146-14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说明:钱泳、张文魁、谭敬、张珩旧藏。释文:纡顿首,适承过访,罙荷情眷,疲曳未果,扣关奉告,欣承,挽起居佳定。惠况太多,实以无人可负,拜赐亦已多矣。千万恕察,不悉。纡再拜,允直知县奉议七哥。题跋:张珩(1915-1963)题背纸:此帖是曾纡空青,珩审定记。非钱惟治。鉴藏印:珍绘堂记、吴越王孙、钱立群氏审定真迹、张氏涵庐珍藏、张文魁、吴兴张氏图书之记、张珩私印、谭氏区斋书画之章、五常鉴赏(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钱泳》10印,1486页)北宋曾纡及其《过访帖》简考文/尹光华曾纡,北宋时江西南丰人。生于宋神宗熙宁六年癸丑(1073),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文豪曾巩之姪。“少颖悟,天资既高……年十三,”伯父曾巩“授以韩愈诗文,学益进。”“才识高明,博极书史,以文章翰墨,风流蕴藉为时胜流;晚以精明强力,见事风生为国能吏。”(宋·汪藻《右中大夫直宝文阁知衢州曾公墓志铭》)曾纡的父亲曾布是王安石等新党中人物,曾当过宰相,权倾一时,但曾纡并不想沾这个光,他少时,“以大臣子积学名教,无一点贵游骄吝之气。”稍长,他赴京师,交游并追随的却是旧党中人物黄庭坚等。他的文章“落笔千言,指事析理,命物托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俊壮豪健,如走弹丸,如建瓴水,疏畅條达,无间断,无艰难辛苦之态。一时老师宿学,名人巨公交口誉叹。”其诗则“句法清丽,纯去刀尺,有古诗之风。”(宋·孙觌《曾公卷文集序》)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在贬谪宜州时,经过安徽零陵,曾专程去看望同样遭贬的曾纡,并看到了他的近作《江樾书事二小诗》,黄庭坚大为赞赏,并将它书写在自己的团扇上,当时的一些诗人还以为这是黄庭坚自己的诗作。(事见《曾公卷文集序》)可见其诗水平不低。可惜曾纡的诗文集已不传于世,但在《全宋词》里却保留了他的部分词作。兹录其《洞仙歌》一首,以饗读者:“相如当日,曾奏凌云赋,落笔纵横妙风雨。记扬鞭辇路,同醉金明,穷胜赏,不管重城已暮。旧游如梦觉,零落朋侪,遗墨淋漓尚如故。况神洲北望,今已丘墟,伤白璧、久埋黄土。但空似、灵光岿然存。怅朗月清风,更无玄度。”词境萧索,有黍离之悲。应该是社稷沦丧,国破家亡后的晚年之作了。曾纡善书,同时汪藻说他“篆隶行草,沉着痛快,得古人用笔意。江南大榜、丰碑率公为之。”曾纡不仅能篆、隶、行草,还长于楷书。明人李日华曾见过他用小楷书写的《阿房宫赋》手卷,原本有宋人赵千里补的图,但李日华见时原图早佚,而在明嘉靖时由收藏者项子京请仇英后配了一幅与曾纡之书同裱于一卷。李日华称曾纡小楷“古雅有黄庭法。”(《味水轩日记》卷七)历史上流传的《小楷黄庭经》被后人定为王羲之的杰作,清人梁巘称其“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见丰姿,而且极紧。”从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曾纡小楷题《怀素自叙跋》(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确实有一种圆厚古朴,中宫紧密,遒劲茂实的气息,其趣味与其说“有黄庭法”,倒不如称它“沉着痛快”、“多似钟繇”,又兼颜字的体势要更确切些。